哀兵灼日
晨雾未散,慕容垂扶着斑驳的城墙,指尖传来露水的凉意。他彻夜未眠,眼底却燃着异样的清明。
慕容垂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将是的面孔,心中雪亮:哪来的必胜之局?这些将领需要的不是揭示困难,而是一个敢扛起败军之责的主帅。他正欲再言,城楼下突然传来嘈杂——
“愿随吴王死战!“
三千白发老卒齐刷刷跪在青石板上,残甲映着朝阳。为首独臂老兵王胡以刀拄地,空荡荡的右袖在风中飘荡:“老兄弟们当年随武宣王打过棘城,跟太原王攻过邺城!“他独臂高举酒碗,“今日这最后一腔血,该为吴王而洒!“
浊酒泼在城砖上,溅起琥珀色的光。慕容垂喉头微动——这些本该解甲归田的老兵,竟是他此刻最可靠的战力。
雾散了。慕容垂望向南方尘烟起处,忽然轻笑:“桓温以为面对的是一盘散沙。。。“他按剑的手青筋突起,“却不知沙粒之下,还有铁骨。““将军可记得棘城旧事?“王胡扯开衣襟,胸口刺着慕容恪遗言:“燕人脊梁不断,城墙永在!“
“将军,当年太原王说过。。。“老兵王胡的声音混着晨风传来,“燕人的城墙不在砖石,而在脊梁!“
慕容垂突然拔刀劈断身旁的案角:“我们要让桓温看看。。。“刀身震颤不休,“什么才是真正的燕国男儿!“
慕容垂挥舞金刀高喊:“二十年前,四哥用八百死士守过更破的棘城。“刀尖钉入地图上的枋头位置,“传令——拆民房梁柱加固城楼,熔所有铜器铸箭簇!“
建熙五年八月,桓温的五万大军如赤潮漫过枋头渡口。战船首尾相接,将黄河截成两段,船头“克复“二字在烈日下灼灼刺目。参军郗超立于楼船眺望北岸——那里本该是燕军溃逃的烟尘,此刻却静得只剩漕渠流水拍打船板的声响。
“大司马,前锋已抵邺城三十里外的桑梓亭,但运粮船队还在三百里外的巨野泽搁浅。“邓遐递上最新绘制的《漕渠水势图》,朱砂标注的航道被汗水晕染成血线。“
桓温的指尖在沙盘上缓缓划过,最终停在“枋头“二字上,嘴角浮起一丝胜券在握的冷笑:“传令全军,休整十日。“他随手抓起案头那份洛阳残碑的拓片,指腹摩挲着斑驳的刻痕,“邺城里的‘孙元们‘,自会替我们打开城门。“
帐外忽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紧接着是金柝报时的闷响——比预定时辰晚了整整三刻。桓温眉头一皱,掀帘而出:“怎么回事?“
参军袁宏快步上前,低声道:“方才粮仓遭袭,连更鼓都被延误了……大司马,是否要提前进军?“
话音未落,斥候踉跄冲入帐中,单膝跪地:“报!慕容垂拆毁沭水浮桥,焚毁沿岸粮仓,现已在枋头城严阵以待!“
“慕容垂?“桓温眼神一凛,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,却从未真正放在眼里。毕竟,燕国能征善战的名将,世人只知慕容恪。
他转身回到沙盘前,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:“慕容垂……“根据情报,此人自十三岁从军起,大小数十战,竟未尝一败。
“传令,“桓温突然抬头,眼中锋芒毕露,“加派三倍斥候,我要知道慕容垂的一举一动。“
暮色渐沉,晋军大营的火把次第亮起。桓温独立帐外,远眺枋头城方向——那里,一面玄色大旗正在城头猎猎飞扬。
秋夜,慕容垂的军帐被一阵铁甲碰撞声惊扰。悉罗腾来报,抓住一个晋军的探子,接着押着一名蒙头囚犯踏入,黑色头套揭开的刹那,慕容垂的手中金刀“锵“地坠地——竟是段荣徽的兄长段勤!那张曾经英武的面庞如今布满风霜,左颊多了一道狰狞的箭疤。
“永和九年劫天牢那夜。。。“慕容垂一把攥住段勤的衣襟,锁骨处的狼头刺青在烛火下跳动如活物,“你后来去哪里了?“
段勤腕间的镣铐哗啦作响:“那根本就是慕容评的圈套!三百弓弩手早埋伏在天牢外,直到看见太原王的玄甲骑兵出现在巷口。。。“
帐外秋风呜咽,仿佛又回到那个血火交织的夜晚。段勤的独眼泛起血丝:“我亲眼看着族中子弟被乱箭射成刺猬,直到看见太原王出现,我才知道你安全了,可是,恐怕太原王也保不住段氏子弟,我只能趁乱南逃,然后入了桓温幕府做了一名参军。“段勤一阵剧烈咳嗽“这次北上,我是行军先锋兼向导”。
慕容垂感到永和九年的记忆如潮水涌来。他猛然挥刀斩断镣铐,从暗格取出一个鎏金胡瓶和一个皮囊。“桓温那里也不必回去了,我不会让他全身而退的。“
慕容垂把沉甸甸的皮囊塞进段勤怀中,金属碰撞声里混着细微铃响,“这袋金锭,足够买下江东三座茶庄,但你要去的地方,比建康更远。“
慕容垂将胡瓶塞进段勤行囊,瓶底赫然刻着辽东公孙氏的族徽,“乘我的黑龙驹走,它认得去丸都山城的路。“马鞍下藏着半块青铜符信,符身“慕容恪“三字被反复摩挲得发亮。
“去高句丽找乙弗氏,就说你是我的‘海东青使‘,一路上小心,特别是提防慕容评的斥候,还有,荣薇过的挺好,现在是多事之秋,日后我们再相见。“他拍响马鞍,黑龙驹嘶鸣着冲向风雪,鞍袋里金锭的铃响渐行渐远。
